主页 > 职业资格 > 酒店管理师 >

这个小村庄 有人称它是“最早的中国”“南宫28NG官网”

  • 推荐星级:
  • 授课对象:
  • 上课地址:
  • 授课学校:
  • 浏览人数:
课程价格:
  • 课程详情
  • 学校环境
  • 课程评价
本文摘要:你知道最早的中国在哪里吗?河南偃师二里头。洛河南岸一个普通的村庄,看似与中原大地上的千村万落一样平淡无奇,却埋藏着中华民族的重大秘密:公元前1800年至前1500年间,这里曾有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上演过夏的繁华和夏商王朝更替的壮阔史剧。 这里还拥有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最早的铸铜作坊、最早的制作绿松石器的作坊、最早的双轮车的车辙。二里头遗址丰富的内涵不断给世人以惊喜,随着十三五期间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的兴建,众多中国乃至东亚之最在这里浮出水面。

南宫28NG官网

你知道最早的中国在哪里吗?河南偃师二里头。洛河南岸一个普通的村庄,看似与中原大地上的千村万落一样平淡无奇,却埋藏着中华民族的重大秘密:公元前1800年至前1500年间,这里曾有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上演过夏的繁华和夏商王朝更替的壮阔史剧。

这里还拥有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最早的铸铜作坊、最早的制作绿松石器的作坊、最早的双轮车的车辙。二里头遗址丰富的内涵不断给世人以惊喜,随着十三五期间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的兴建,众多中国乃至东亚之最在这里浮出水面。在二里头,感受中国最早的繁华中国发端于何时?最早的中国究竟在哪里?1959年,著名古史学家徐旭生以71岁高龄率队赴河南调查夏墟,大约也是带着这些问题出发的。

此后,便掘开了二里头遗址发掘的第一铲。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3号基址(2002年5月23日摄)。

新华社发出河南偃师城区往南,沿洛河向西不远,就是二里头村。村南,一座有些老旧的楼院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驻地。从院内楼顶四望,二里头、圪垱头、四角楼三个自然村形成一个三角,将一片高地包围,这里便是二里头遗址。

正值盛夏,二里头遗址发掘工地暂时回填,地面上的玉米已经开始拔节,长出一人多高。谁也不曾想,这块3500多年前留下的无字地书,让三代考古人,历经58年持续发掘、不断破译。多数考古大发现出于偶然,比如秦始皇陵、郑州商城,但偃师二里头是个例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说。

1959年,徐旭生在豫西调查夏墟时,在偃师二里头村的麦田里看到随处可见的陶片,且遗址颇为广大,他推测这里可能有一处古代都邑的遗址。当年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当时隶属中国科学院)的小分队进驻二里头。58年来,中国三代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

二里头遗址犹如一个体量巨大又深不可测的宝库,历经数十次发掘而屡有重大发现。考古工作人员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4号基址进行考古发现工作(2003年5月29日摄)。新华社发二里头是一个不断改写中国之最的地方!许宏津津乐道于一个又一个牵动人心的发现。

二里头宫殿区东边的大路,上个世纪70年代曾钻探出100多米,因麦田浇水中断,一放就是几十年。1999年,许宏扛起了二里头考古工作队的大旗,拿起前辈记录,他发掘到了这条线索,继续追探。听到一个老乡抱怨他家地里的麦子一直长不好,许宏很兴奋,这很有可能是沉埋地下的大型基址夯土引起渗水不畅导致的!一钻探,居然发现了宫殿区北边的大道。

南宫28NG官网

中国最早的十字路口被发现了!随后,考古队追探出井字形大道,发现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大路最宽处几达20米,相当于现代公路四车道。就这样,串糖葫芦似的有了一系列新发现,原本星星点点的遗迹分布图上,画上井字形大道、宫城城圈后,这座3500多年前的大型都邑的布局清晰起来。这是一座精密、复杂又繁华的大都城坐落于古伊洛河北岸的高地,中心区是坐南朝北、中轴对称的宫殿建筑群,由宫城城墙围起,虽然面积只有明清紫禁城的七分之一,却是后世3000多年中国古代宫城的鼻祖。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绿松石龙形器(2004年9月27日摄)。新华社发四周是井字形大路,宫殿院内地面下埋有一节一节陶质水管组装连接起来的下水道系统,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海绵城市吧。

北面是祭祀区,南边有一个被墙垣围起、由重兵把守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这里是王国的高科技产业基地,里面有中国最早的铸造青铜礼器的作坊和生产绿松石器的作坊。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许多制度层面的建树史无前例,代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达程度的宫廷礼制已经形成,对于探索中国文明的渊源具有重大的标尺性意义。

许宏说,这里就是最早的中国。手铲释天书拨开夏之谜雾自1959年秋的第一铲开始,二里头遗址一直处于中国考古学界的风暴眼。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夏商周是个固定搭配,是一个熟记于心的知识点。

但作为中国步入文明门槛的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真的存在吗?上个世纪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学者受到很大鼓舞,希望能寻找夏族和夏王朝的文化遗存。许宏说。

在追寻夏文化的过程当中,二里头遗址曾被多位学者视作夏文化代表以及夏王朝的都城。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贵族墓葬(2002年4月13日摄)。新华社发但几十年来,关于二里头姓夏还是姓商的讨论持续不断,而参与人数和发表论文之多、历时之长、讨论之热烈,构成20世纪下半叶直至今日中国考古学术史上罕见景观。

最早提出二里头为商都的是徐旭生先生,有意思的是,徐旭生是在寻找夏墟时发现二里头,但他却依据古典文献记述,推断为商汤都城的可能性很不小。此后的十几年二里头商都说成为学界的基本共识。然而,一花独放不是春。

考古界的诸子百家,众说纷纭。20世纪70年代后期,北大教授邹衡首倡二里头为夏都。

此后,便引发两种主要观点间的激烈交锋。中国夏王朝存在与否,一直是国际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

由于缺乏明确、可靠的文献记述,依靠文献研究这一时代的历史困难重重。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1号巨型坑中用猪祭祀的遗迹(2010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发二里头遗址为夏代的存在提供了可靠物证,没有二里头,我国夏商周的年代框架就拿不出来。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说,学界认识趋同,二里头为夏代中晚期都城所在地成为倾向性结论。2000年前后,夏都说逐渐取代商都说,成为学界新共识和主流观点。二里头遗址是探索中国最早的王朝文明夏商文明及其分界的关键性遗址。

南宫28NG官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说,在这里,我们已初步探明了东亚大陆最早的核心都邑,勾画出公元前1800年至前1500年二里头都邑繁盛时的大概样貌。考古工作人员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进行考古发现工作(2003年5月29日摄)。新华社发由于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像甲骨文那样可以确证当时历史状况的文字材料,所以二里头的王朝归属问题仍旧是待解之谜。

许宏说。二里头遗址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目前才发掘了1%多一点。许宏说,这本无字地书才刚刚翻开。

江山早已留胜迹只待我辈复登临耕地时发现盆盆罐罐,村民会赶紧送到考古队;遗址发现几十年来,未有一起盗墓案;掬一捧土便知是商还是汉生活在二里头遗址所在地的村民,以极高的热情守护着这块土地。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陶豆(2008年5月30日摄)。新华社发二里头,当地村民连读起来念为二留。

二留,二留,这里到底留下了什么呢?多年来,二里头等几个村为遗址保护付出了代价。由于相关文物保护规定的制约,这几个村不能建工厂、划宅基地甚至深耕,眼看着周围村庄一个个富了起来,村民对二里头遗址的感情越来越复杂。

如今,这里终于等来了大事件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兴建,这让乡亲们很兴奋。说起二里头,很多人都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它是全国闻名的重要遗址,陌生是因为难以一睹真容。二里头工作队副队长赵海涛说,考虑到保护问题,二里头遗址发掘后已全部回填,从外观看只是一片普通田地。目前二里头遗址保护设施较为落后,出土文物大部分被放置在库房之中,对文物进行整理、保护和研究的场所也十分简陋,这样的现状和二里头遗址的历史价值不匹配,建设二里头遗址博物馆显得十分必要。

赵海涛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铜铃(2011年8月30日摄)。新华社发作为国家十三五期间重大文化工程,目前,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全面开工在即。展品主要来自二里头遗址58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二里头文化区内重要遗址出土遗物等。

洛阳市文物局局长余杰说,博物馆计划于2019年建成,将成为全国大遗址保护和展示利用示范区。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在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奠基仪式上说,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的建设,会让埋藏在伊洛平原的文物活起来,阐释早期中国形成历程,让公众更好地认知、了解中华文明悠久历史。考古工作人员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发掘现场进行航拍(2015年5月22日摄)。

新华社发53岁的宋高向是四角楼村村民,农闲时便在考古队帮忙。现在他没事就去遗址博物馆项目所在地看一看进度。

从小就知道这儿是个大遗址,以前就喜欢来这儿,现在更要过来。二里头考古发掘近60年,这片土地上的风吹草动,都会成为附近村民茶余饭后的新话题。和宋高向一样,这里的村民对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充满了期待,期待3500多年前的繁华再次出现在这个洛河边的小村落。


本文关键词:这个,小,村庄,南宫28NG官网,有,人称,它是,“,最早的中国,”

本文来源:南宫28NG官网-www.edulinkconnection.com

网上报名

学校信息

职业资格证即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

同类课程推荐

返回顶部